三同

主题: 从鼎盛繁荣到没落衰退,岳阳老木匠53年坚守传统手艺...

  • 果冻布丁℃
楼主回复
  • 阅读:2444
  • 回复:0
  • 发表于:2019/8/9 9:51:04
  • 来自:湖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容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岳阳晚报记者 罗凯 实习生 刘嘉琪

锯、刨、劈,挤楔、卯榫、透销,挂销、破销、镶面……没有高等的学位,却创造出传世的精品,开创了手艺人智慧的绝活。这是对老木匠工艺的真实写照。

李建华是一位有着53年匠龄的木工师傅,在整个湘北大道,唯一一个木匠铺就是他的。2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繁华的木工市场,如今,只有他一人坚守。

经历行业的鼎盛繁荣,也见证了行业的没落衰退,那一榫一卯、一斧一锯始终让他无法舍弃。他说,这是他一辈子的事业。

学艺:

技术要好态度更重要

在湘北大道郭镇乡附近,69岁的李建华守着一间老旧的门面,陪着他的是满屋子切割得整整齐齐的木板和木条。周遭的环境一直在变,唯独他这里还是老样子。

李建华一会儿拿斧头,一会儿拿锯子,把弄着手里的木块。刚刚隔壁邻舍要他修的锄头,他三两下就搞好了。隔壁的人都说:“李师傅人好,技术也是下不得地,我们这里原来好几个搞木工的,只有他坚持得最久。”

从刚接触这门手艺开始,李建华就认定了要做一辈子。

1966年,因当时环境的关系,李建华初中还没毕业就被迫辍学。为了能让李建华有一门能吃饭的本事,父亲想让他去学打铁手艺。

“我当时个子不大,不适合,最重要的是我对木工这种细致活儿比较感兴趣。”李建华说,他就是这样走上木工的道路。

从16岁开始,他一共师从3位木匠师傅。表哥教他木工入门。在邻村的胡师傅那里学得最久。“胡师傅是当地一位有名气的木匠,本事大,脾气也大。”李建华回忆,一百斤的木材,师傅要他一个人运回家,那时候是山路,全是泥巴,一下雨到处都是坑坑洼洼,天黑了还望不到头。虽然吃了不少苦,但在胡师傅那里他学着做家具、做农具,两年内,真正能够独当一面。

最后一位老师,姓王。在这里,李建华学习了刷漆、雕花,也明白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木匠和木匠应有的态度。“工具保养得好的,说明这个木匠的手艺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李建华说,越是有要求的木匠,对自己的工具越看得重。

1970年,李建华出师。因为学习时间长,加上学艺的师傅有名气,李建华一出师便在生产队里当木工。当时正好赶上手工业合作,生产队里的木工们全聚集在一起工作,通过与大家互相切磋学习,李建华的手工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因为学得多,脑子灵活,又肯干,每次在做完生产队里的工作后,李建华又到其他的地方接生意。他在一家石场里做板车,因为手艺好,人也老实,石场老板对他格外看重。这位石场老板,后来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固定了他的一生。

在外接活儿后,李建华的日子过得比之前轻松了不少,子女们读书的费用也不用操心。“我记得那时家里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村里都有不少人羡慕哩!”谈到自己的手艺提高了生活水平,李建华笑得很开心。

坚守:

繁华没落永不弃

1998年,李建华接活儿的石场老板想把生意扩大到街上,便在学院路(现为湘北大道)租下了几个门面,其中一个交给了李建华做木工生意。开头几年主要是制作农具,随着农业生产逐渐机械化,他又转而接定做家具的活儿。“生意好的那几年,我这个门面4个人手都有点忙不过来。”李建华回忆道。

当时一条街有六七家木工作坊,就像一个木工市场。随着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来定做木工的人越来越少,慢慢地,一条街的木匠们搬的搬走,改的改行。李建华还是自行租下该门面,守着木工在原地。

尽管木工生意不如从前,因为手艺好,名气大,李建华每年还是会有固定的订单:帮公司定做展台、为美术学院的学生定做画板和画架,时不时还有人慕名而来求定做家具……对于自己的木工手艺评价,李建华很是自信:“我现在所知道的木匠,比我做得快的,没有我做得好;比我做得好的,没有我做得快。”

50多年来,李建华做过的木质产品千千万万,他自己都数不清,但是他清楚的是,从来没做过一件劣质的产品,每一件作品都是他用心血打磨出来的。

虽然已年近七旬,只要有人上门要做东西,李建华都会尽心去做,小到塞木块牢固锄头,大到做家具,他依旧保持匠心初心,不出现丝毫差错。

李建华说:“现在这种传统手艺很少人干了,我就是想,在我还能劳动的时候多做做木工活,不在乎钱多钱少,哪怕是免费帮忙。”在他干不动之前,他会一直把这个木工门面开下去。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