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同

主题: 岳阳知青上山下乡的珍贵影像与资料,你见过吗?

  • 虚伪了的真心
楼主回复
  • 阅读:2548
  • 回复:0
  • 发表于:2019/8/24 22:21:54
  • 来自:湖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容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讲述

大事件

在东风广场召开大会

欢送首批“老三届”知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

出生在五十年代的人,大都经历过一段特殊的历史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虽然过去了51年,今年68岁的岳阳人李志纯还是对曾经的下放日子刻苦铭心。


在李志纯的回忆里,1968年年底,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一场知识青年大迁徙的狂潮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10月,岳阳有1600名知识青年首批前去农村插队落户。至年底,各县镇学生和社会知青赶赴农村第一线插队落户的达3800多人。

在半个世纪前那个火红的年代,城市初中、高中毕业生无可选择地离开了亲人、离开了家、离开了城市,来到陌生的乡村或边陲。用稚嫩的肩膀去承担沉重的政治使命,用青春的岁月去书写一页页充满辛酸、充满赤诚的人生篇章。

他们朝气篷勃,赤诚纯扑,他们追求脚踏实地,无私奉献。51年过去,恍如隔世。庄稼地里的青春,历历在目,虽尘封已久,但挥之不去。那是一段用真情、用眼泪、用鲜血书写出来的经历。


1968年10月16日,在普通人看来平凡无奇的日子,却在很多知青心中,是一段缀着千千情结人生历程的起点。

这一天,岳阳地委(岳阳市委前身)在东风广场召开大会,欢送1600名以“老三届”为主的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老三届是指中国文化大革命爆发时,在校的1966届、1967届、1968届三届初、高中学生。

当时东风广场锣鼓喧天,群情激昂,一群青年人热血沸腾,积极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广场满是黑压压的人群,父送子,母送女,师送生,同学送同学。彩旗、锣鼓声渐渐远去,亲人们的身影渐渐模糊,他们或走路、或坐船、或乘车,前往不同的目的地。他们却不知道未来的命运如何?也不知道接下来该面对什么。 

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书读了,城里也没工作,同学们全部下放。李志纯记得,她跟着几个同学一起去了原来的郭镇乡。 她回忆,1968年,郭镇乡就来了87个知青,后来几年又陆陆续续,一共来了200多人。其中最小的只有16岁,最大有29岁了。他们最长的在郭镇呆了六七年,短的呆了两三年。知青们下乡后,分批住进贫下中农家里,跟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没多久,知青们就正式参加了农业劳动。因为寨子里缺男劳力,几个男知青都被分去犁田。他们先是跟在农民大哥后面,看他们如何掌犁,如何转弯,然后再自己操作。


尽管很苦很累,知青们还是咬紧牙关、头顶烈日、日复一日坚持着。他们每天迎着朝阳出工,顶着星星收工,一出勤两送饭。深秋,饭送到地里就凉了,有时将就着吃,有时点燃柴火热热再吃。

白天的劳动是很紧张的,晚上还得挑灯夜干,李志纯记得有一次,犁田回家,太累了,双手都抬不起来,脚步站也站不住,一直向前扑走了好几步,才算没倒下。

经过几年的劳动锻炼,知青们学会了锄地、间苗、撒粪、割庄稼、赶车、耕地等一系列农活,有的同学还成了全把式。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有的人在知青岁月中走出苦难,铸造辉煌,有的人在知青岁月中增长见识,厚积薄发,有的人在知青岁月中获得磨练,知足常乐。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变成了皓首苍颜的耄耋老人;当年青春年少的学生娃,变成了两鬓飞霜的银发之辈。

2018年11月25日,在阁子市社区(原郭镇大队)的协助下,当年下放的知青回到了印记他们青春的地方。


“在插队的日子里,我们担过粪,修过渠,赶过车,送过粮,割过谷......,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体验过了,在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恶浪惊涛、坎坷磨难时,才能从容自如。这,正是我们“老知青”一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李志纯感叹道。人生在毫无心理准备的状态下来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变化,花季少年猛然间成为田园农夫,超负荷的压力带来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劳累,更有精神上迷惘、心理上的阴影。不过,这段经历也成就了她。她认同年轻时经受艰苦生活磨砺,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对自己有极大的好处,同时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族。她说知青岁月是走向社会的起点,什么苦活累活都体验过了,什么政治风浪都经过了,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任凭寒风凛冽,任凭恶浪惊涛,都不在话下。这,正是她们“老知青”一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讲述人:李志纯

1968年初中毕业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下放在郭镇公社郭镇大队联合生产队。

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员,同年被推荐岳阳师范二分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在县文化馆工作,后调入新成立的县文工团筹备小组工作。

1982年调入电影公司抽调到市统战部(落实政策小组),最后正式调入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工作至退休。

个人小故事:

每个知青每天要插一亩田的秧

51年前,李志纯还只是17岁的姑娘。刚刚初中毕业,在最冷的12月份,离开岳阳温暖的家,徒步前往知青下放的目的地。

“那个时候没有车坐的,我们几个同学一起,背着行李,从岳阳的宝塔巷走到郭镇,走了一上午。以前路不好走,要爬山爬坡的。” 李志纯说,在下乡之前,她从未走过这么远的路。抵达郭镇生产队的第一个晚上,当时大队晚上烧起了柴火,欢迎6位青年入队。

城里的孩子,很少烧过柴火,一个一个被熏得掉眼泪。大队干部还以为她们想家,轻声安慰她们,说会对她们好。

李志纯寄住在保管员黄新民的家里。李志纯去了,他将她当作亲生妹妹看待。

“那个时候物资紧缺,什么都是凭票供应,他怕我吃得不好,将好吃的都留给我。”李志纯说,她在农村感受到的那种质朴的温暖,一辈子都终生难忘。

在农村五年,李志纯学会了犁田、插秧、打谷、纺织、裁缝等等,因为天生有好奇心,什么她都想尝试一下。

李志纯记得,那个时候,每个知青每天要插一亩田的秧,工作量非常大,凌晨3点,她就起床了,开春的时候,气候还非常冷,她把棉裤剪短,赤脚伸进秧田里,冻得瑟瑟发抖。最可怕的就是蚂蟥,最喜欢吸人血,有时候一腿的蚂蝗,半天搞不掉,吓得人要命。

田里的农活干完,李志纯也是不能休息的,农闲的时候,要去城里收粪。她跟另外一名队员,两个人凌晨2点就出发,就要拖着一辆板车,翻山越岭,赶去城市里的各大公厕,将粪收集到木桶里面,然后将合力将板车拖回岳阳。

这样的苦日子过了两年,因为表现出色,李志纯进了当地的农村学校教书,这是当时知青觉得最好的工作,那段时间她也过得非常幸福。

又过了三年,在大队的推荐下,李志纯进了岳阳师范读书,毕业后成了一名公务员。生 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没有做过农活,也没有在烈日下暴晒,更不需要去挑粪施肥。

 “我是知青中较为幸运的,碰到了有爱心,有思想又特别关心知青进步成长的好队长,也住进了善良细心的户主家,他对待跟亲妹妹一样。还有一堆的淳朴的社员,当时田里的农活都带着帮着干,家里烧饭纺线手把手的教。” 李志纯说,那段时间,她学得开心,他们也帮得诚信,到现在真是感恩不尽,学到了本领长了知识,受用一辈子。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