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同

主题: 湖南花鼓戏的根在华容

  • qqid3421497
楼主回复
  • 阅读:16373
  • 回复:1
  • 发表于:2012/1/12 21:21:20
  • 来自:湖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容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李迪辉在演出



刘海(何冬保饰)剧照

 

湖南花鼓戏又称湘剧,有人说源自于湖南益阳,也有人说源自湖南常德,如今却又有另一种声音格外让人关注:湖南花鼓戏的根在华容。这种声音以原湖南省曲艺团团长李迪辉,湖南艺术学院副院长,戏剧史研究专家刘一矛,湖南民族学院院长艾湘涛,华容县文化局局长王良庆等等为代表,他们说湖南花鼓戏与华容有着不解之缘,是华容北景港镇西湖艺人得以传播、发展和流传,刘一矛说,华容对湖南花鼓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重要的贡献。近日,记者采访了华容籍艺术家李迪辉先生和湖面民院院长艾湘涛先生。



 
 

花鼓戏最初被人们称为淫戏

 
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据1981年统计,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传统剧目,各地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
  湖南省曲艺团团长,何冬保嫡传弟子李迪辉说,我们湖南的花鼓戏的前身是地花鼓,地花鼓是只有丑、旦演出的“二小戏”。咯(这)种“二小戏”,我们西湖(西洞庭湖的简称,下同)喊地花鼓,浏阳喊花鼓灯,宁乡喊竹马灯。

花鼓戏在解放前被人喊作“淫戏”, 过去长沙俗话称花鼓戏为“躲躲落和”,就是说只能秘密表演的意思。不准到剧院演出。主要是因为以前唱的基本上是私怀胎、十八摸、反情(情侣反目)咯类的。其实有些戏也不淫,主要是以前太封建。比如有个反情戏是咯样唱的:“要反情就反情,反情就在今晚深。曾记得那一年,你到我家来买田。堂屋里有火你不吃烟,偏偏来到奴的灶门前……。”并没有什么色情。
抗战胜利以后,蒋寿世等人在黄兴路中段创设可园,中设红叶餐厅,东有银星影院,西设绿菽书场,为战后长沙新兴的娱乐场所。在绿菽书场,延聘花鼓戏艺人出演。当时还不敢公开名为花鼓戏,易名日“楚剧”。书场前台经理为宾正眸,剧团由花鼓戏西湖路艺人何冬保、张汉卿、姚悟卿、胡华松等人组成,班名楚剧改进社。当时西湖路艺人煞费苦心,几经周转,才能获准演出的。国民党市党部既要缴呈剧本,又要审查剧目,一再刁难,最后才批准试演七天。
艺人当时生活极端困难,白天挑河水,买烤红薯度日,才能换来晚上登台演出的机会。何冬保为首到处求援,请客送礼,确实出力不少。1946年,花鼓戏登台第一天的《打泡戏》演的是《秦雪梅教子成名》,得到国民党市党部的许可。从此得以延续上演,为时达半年之久。但票价虽收茶资三角,一则以座位不多,仅能容三四百人;二则以法币贬值,物价飞涨,剧团还是不易维持;三则以修通黄兴北路,书场被拆。1948年,迁至中山西路民众戏院(即后来的红旗戏院),演出未久,又告歇业。几经交涉,又在雪园后面露天场演出一个短时期,最后迁到黄泥街双鸿里美琪戏院(即后来的市文化馆旧址)。解放前夕,有些艺人误信谣言,纷纷离长。何冬保仍坚守阵地。直至敲锣打鼓迎接解放。解放后,大批花鼓戏艺人涌入长沙,花鼓戏剧院一夜多达18家,可称全盛时期了。



 
 

华容北景港镇是湖南花鼓戏的艺术之乡

 

李迪辉说,花鼓戏能够“翻身”,主要搭帮他师父何冬保师傅。何师父和他是同乡,他们哈(都)是华容县北景港人。

北景港镇位于华容县的西南部,距县城26公里,远眺两山(禹山、凤山),近临两湖(牛氏湖、下西湖),山水相映,港湖贯通,西北依赖藕池河与南县交界,北接长江,南达洞庭,有水泥公路直达华容、南县,水陆交通极为便利。

北景港镇承文化底蕴涵养,受藕池河水滋润,历来为商贾云集之地、文化繁荣之乡,素有“小上海”之美誉。建国初期,即有龙灯花鼓、皮影说唱等民间艺术活跃在街头村尾,展现于舞台屋场。杨保生、杨庆生、何冬保、李迪辉等一批北景港花鼓艺人组建的“西湖班”,带着收集、整理、编创的大量花鼓剧目巡演三湘,风靡省会长沙。上世纪60年代,何冬保主演的《刘海砍樵》唱到了北京,夺取了全国首届戏剧汇演二等奖,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并成为了湖南花鼓戏的一代宗师。70年代,李迪辉先生的单人锣鼓说唱在全国独树一帜,并走出了国门,受到了外国观众的青睐和欢迎,80年代,北景港镇文化站被授予全省“先进文化中心”的称号。90年代,北景港镇获得了湖南省“艺术之乡”的荣誉。
李迪辉告诉记者,华容县是戏窝子,艺人辈出,还出了大批会史元老,蔡教章杨保生,何冬保,胡华生等人,他们把西湖路花鼓戏带进长沙,奠定了湖南花鼓戏根基。南县县剧团前身是沱江剧团,沱江是华容河,他们大部分是华容迁过去的,湖北石首县花鼓剧团也是沱江剧团迁过去的,老团长王麻子是华容人,该团还有几个著名的演员都是华容人,如潭保林,王孟群也是华容人。可以说华容人对于湖南花鼓戏的传播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何冬保让湖南花鼓戏得以弘扬和传承

 
    何冬保,湖南花鼓戏演员。湖南华容北景港镇群力村人。自幼学艺。工丑。十4岁登台。1945年组织胜利班,在洞庭湖一带演出。建国后,历任长沙花鼓戏剧团团长、湖南省戏曲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湖南艺术学校顾问。唱腔高亢爽朗,轻松自如,自成一派。代表剧目有《讨学钱》、《李三娘过江》、《卖杂货》等。改编并主演的《刘海砍樵》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演出剧本二等奖、演员三等奖。
何冬保他五、六岁的时候,便喜爱和学会唱《铜钱歌》、《掐香葱》、《采茶歌》、《洗菜心》等民间小调。民国13(1924)春节,刚刚7岁的冬保,就被邀与张海庭搭挡唱“地花鼓戏”。由大人背着出入竹篱茅舍,串门演唱。
    1931年,著名花鼓戏艺人彭桂香因逃水灾带班子来北景港演出。一天,演《李三娘过江》,原扮演渡子的青年学徒不肯上场,何冬保被邀扮渡子,一炮响台,彭即收他为徒弟。后来他还从刘尧坤、张汉卿等人参师,艺思两进。民国32年起,他开始对花鼓戏的一些表演艺术作改进。如《蔡坤山犁田》,不再用犁的道具,而改为虚拟身段、手式,维妙维肖,丰富了表现力。
    日本投降后,为庆祝抗日胜利,何冬保在南县茅草街发起成立胜利班,巡回在南县、华容、安乡洞庭湖滨一带演出。又开始对花鼓戏《刘海戏金蟾》进行改革,将原只在唱词中提到的“胡家九个姐妹”,分别塑造角色,全部搬上舞台。他扮刘海一角,在唱做上亦多创新。1946年,胜利班接受长沙花鼓戏艺人张寿保、钟瑞章等的邀请,进省城演出。民国36年,何与省城艺人合组长沙戏剧改进社,促进了长沙、西湖路花鼓戏艺术的交流和发展。次年,他以私人积蓄,在中山西路建起一个简陋的戏院,取名民众戏院。
194985,长沙和平解放。何心情激动,和徒弟们扎着“采莲船”在街上表演游行,欢庆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他以长沙楚剧改进社为基础,团结各方花鼓戏艺人,组建新义楚剧团,自任经理。195110月演出《刘海砍樵》和新编现代戏《好军属》,荣获省第一届戏曲会演奖。1952年新义楚剧团由长沙市文教局命名为长沙市花鼓戏剧团,他任团长。刘对《刘海砍樵》剧本再次加工,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演,喜获演出二等奖。何饰刘海,获演员三等奖。
1953年,何冬保带着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赴朝鲜慰问演出,受到好评。1955年,他饰现代戏《中秋之夜》中的李大伯,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荣获一等奖和现代戏演出积极分子奖。1956年,何冬保被邀参加国庆大典,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何受到批判。1962年,他调湖南省戏剧学校任教,尽心竭力,培养花鼓戏人才。1982年演出的《刘海砍樵》、《蔡坤山犁田》和《讨学钱》等片断,被中国艺术剧团录像队录制,作为一种著名的艺术风格保留。1984114病逝。



 
 

“刘海”让花鼓戏翻了身

 
提起何冬保,李迪辉很是激动,他说是何师父从小把他肩到肩膀上带大的。何师父从细(小)就喜欢唱戏。听何师父讲,日本投降那年,他搞了个草台班子,喊胜利班,在西湖一带演戏。有一回,在(南县)茅草街,有人酬神还愿,请师傅的班子去唱“火宫戏”,师傅他们刚搭起台子,他们对面另外有人请了个戏班子,这个戏班子是个大班子。而师父他们是打地花鼓出身的乡巴佬。
 唱了一天,人全围在别人的台下。师父面子上过不去,决定第二天拿《刘海戏蟾》来扮本。这出戏里,有九尾狐狸。师父想,把九尾狐狸改成九个狐狸,由旦角来唱。这个戏就有唱头了。九个旦角到哪里去找呢?师父平常和妓女关系比较好。就喊了几个妓女来帮忙。第二天,对方先开锣,观众哈围过去了。师父他们到庙里借了个大鼓,擂起来。师父和扮胡秀英的张海廷到台上喊了声“啊喂”,那些妓女也喊了声“啊喂”。那边听到女声,哈跑过来看热闹。

  当时长沙有个唱花鼓戏的正好在茅草街,他劝师父到省城去发展。师父就咯样到的长沙。

解放后,师父改编的《刘海砍樵》因为歌颂了劳动人民,歌颂了婚姻自由,是当时的主旋律,一下子师父和《刘海砍樵》红遍了全国。
  李老先生讲,他师父1957年反右的时候,被打成右派,下放华容老家,参加钱粮湖围垦。我们农村人,不晓得什么右派,听到讲唱刘海的何冬保来了,哈跑过来看。师父下放三年,本来是要劳改三年的,结果又唱了三年的戏。

  一到华容,师父就被农场的领导放在指挥部里。师父特别爱戏,跑到哪里都丢不开戏,演戏,编戏,哈来得。在农场里,他看到插秧机,就给插秧机编了段唱词:插秧机,巧又轻,飞奔田中快如风。远看好似龙现爪,近看好似虎翻身。他还编了个《观劳模》,后背(来)《观劳模》改编成《看卫星》。

  何师父下放的时候,开始跟师父学戏的。我个子小,师父有时候就把我举到肩上,有时候把我化装成猴子,他自己化装成演猴把戏的。师父是个农村人,他戏里面很多动作来自劳动中。我们去支援过几次“双抢”,师父扮禾扮得很好。师父后背跟我讲,都演刘海,(别人)为什么演我不赢?我演的是刘海,他们演的是何冬保。

  1982年中央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到湖南来抢救花鼓戏,那个时候,何师父已经病得不行了,肺气肿。他点名喊李迪辉演刘海。当时《刘海砍樵》刚从美国演出回来,李迪辉就讲让叶俊武演。何师父不答应,一定要李演,讲只有李迪辉才能代表何派。师父当时喘气不赢,又休克了两次。但他还是坚持在台上摆动作,李迪辉在边上唱。到最后托举胡秀英出场的时候,李迪辉替换师父出场。 
湖南民院院长艾湘涛告诉记者,《刘海砍樵》原戏叫《九尾狐狸精》,后被何冬保改成《刘海戏蟾》,九尾狐狸精便变成了九只狐狸精,大大地扩张了戏本内容。后来何冬保将《刘海戏蟾》改成《刘海砍樵》进京演出面是一炮打响。
记者问到关于湖南花鼓戏绝大多数版本都说源自于益阳,有人说源于常德,其剧本里就有一段唱词:“家住常德武陵境,丝瓜井畔刘家门”。艾院长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他说华容原不属于岳阳管辖,1958年前属常德管辖,19581964年划归于益阳,直到1964年才归宿于岳阳。关于唱词的问题,是何冬保改戏的时候,正在常德演出。



 
 

李谷一:我的花鼓戏是在华容启蒙的

 

李谷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享有“通俗唱法第一人”美称。1961年至1974年,作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主要演员,成功地塑造了二十多个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年轻姑娘形象,因主演《补锅》一剧拍成电影而成名,于1964年和1965年获湖南省和中南五省戏剧汇演优秀奖,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

    1999年2月26日,受中宣部委托,东方歌舞团在团长田斌、党委书记李谷一的带领下,带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洞庭湖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和慰问来到岳阳。
    华容的慰问演出安排在华容县一中大操坪,从华容宾馆到县一中有好几里远。听说中央派东方歌舞团来慰问,听说李谷一要亲自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早早地赶来了,从县城到一中的路上尽是行人,用水泄不通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一时间上十万人挤进了一中的大操坪,人如潮涌,人头攒动。而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目,更是把观众激情鼓得足足的,都说这是一辈子看过的最精彩的演出。

    “亲爱的各位父老乡亲,你们的乡友妹子李谷一回来看你们来了!”李谷一是在台上台下互动情绪最高潮的时候出场的,她的出场,一时使得掌声无法平静下来。面对台下观众席上扯起“湖南出辣妹子,湖南出美女歌唱家”和“李谷一,家乡人民欢迎你”的大红横幅,她激动不已。她清了清嗓子,也调整了激动的情绪,连唱了两首保留歌曲。但群众还是觉得不过瘾,一个劲地鼓掌,李谷一只好再次上台,这会她跟乡亲们拉起了家常。她说自己这次真的是回家探亲来了,她说华容这地方她小时候就很熟悉,她说外婆的亲戚就住在北景港,她小时经常在这里走亲戚。
    她说,那个时候,北景港新河口一带的花鼓戏就很出名,她经常随着戏班子从这个村赶到那个村去看戏、去学戏。那个时候还不通车,也没有公路,最好的交通工具是牛车,这些演花鼓戏的叔叔阿姨、大哥大姐都喜欢她,也常常教她唱上一段,她说她的花鼓戏真真实实是在华容这里启蒙的,她至今都还记得起那些教过她唱戏的人们的名字,她说那个时候跟戏班子跑着看戏学戏,不交学费,吃饭也不交钱。

    述者激动,听众感动。多么美好的回忆,多么美好的故事,多么感动的乡情,多么感动的乡亲。因此,李谷一深情地说:“当年的兰英妹子为报答乡亲们,想给家乡的亲人们演一段大家非常喜欢的当年的成名曲《补锅》,要得啵?”

    “哗!”掌声响起,欢呼声不停。

    “冒得小聪哥怎么演?”李谷一轻松地调侃。“华容的小聪哥哥来了没有?”好一阵没有应答。

    “冒得小聪哥,这戏演不下去啦!”李谷一还在挑战。

     观众席一阵燥动,几个小伙子推搡着一个高个青年上得台来,有些不自在地站在李谷一面前。

    “你贵姓,在哪个单位工作?”李谷一和蔼地问。

    “姓杨,在县文化局工作。”小伙子回答。

    “你以前唱过戏吗?”

    “唱过,以前在县剧团当了几年演员。”

    “那你跟我一样,是从剧团下岗了。没关系,大胆唱就行。”说完,把话筒递给了小伙子,一段《补锅》对唱深情淋漓,喝彩声此起彼伏,久久不平,观众的激动情绪到了极点。总不能在台上老唱下去呀,我们着急。

    “只要乡亲们喜欢,我下次还回娘家《补锅》,要得啵?”这时,李谷一好像知道了我们的心思,她深情依依地向观众告别。

    回到后台,李谷一的情绪还没有平静下来,来到这个曾经学艺的地方,她感慨万千。她说,在华容学花鼓戏,最难忘的就是坐牛车和乡亲们的热情了。那时候,没有车,出门学戏基本上是坐的牛车。有时候,下雨路滑,牛车碰上泥泞时,牛车上的人会下车推车,乡亲们不让她下来,对她非常爱护。同时,李谷一还说,湖南花鼓戏还搭帮花鼓戏的一代宗师何冬保老师等等一代西湖路艺术,何冬保大师是正宗的花容人,也是西湖路艺人的创史人,西湖路艺人为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飞絮
  • 发表于:2012/2/4 11:05:15
  • 来自:湖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华容的老人家都喜欢花鼓戏,几乎家家办白喜事的时候都会有花鼓戏的节目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