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同

主题: 鲁橹的诗 作者:鲁橹

  • 文博与定豪
楼主回复
  • 阅读:4226
  • 回复:0
  • 发表于:2012/9/26 20:41:49
  • 来自:湖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容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我们都住到花盆里

朋友喝走了茶

留下了茶叶

茶叶倒进花盆里

花开得真好看

朋友也住到花盆里吧

我们都住到花盆里

        赏析:初见鲁橹的诗,是在《人民文学》上,因为喜欢,就到网上搜她的名字,就搜到了她的博客,哇,好诗多得很:鲁橹的博客这首诗歌的名字很吸引我,我们真的都住到花盆里,多好,但为什么不呢?

  朋友喝走了茶,那些透明的液体,被朋友带走的好心情,是琥珀的,是青山绿水的,留下了茶叶,留下了好心情,是安静的,是舒展的。

  茶叶倒进花盆里,茶,花,不加进视觉印象,单是读,口齿间就留住了淡淡的脆生生的一不小心就要溅出来的清香,这句也是为终句埋下了伏笔。

  朋友也住到花盆里吧,谁能抵挡这样的邀请呢?我们都住到花盆里,好吧,好吧。

  和朋友一起喝茶,多么常见的场景。鲁橹却将司空见惯写的诗情画意。你很快就能记住这几句诗,尤其忘不了鲁橹文字静静绽放的诗意。何不与鲁橹一起,都住到花盆里。



我比春天知道的少



风过扬尘  爱人打开了去冬的书房

阳光里猫爪的印痕晃眼

啪啪一声又一声

像猫跳过房梁   蓝眼睛充满爱情

青草的味道一路逶迤

春天如此葳蕤   湿润

深深溅起的水花打湿少年的背

放风筝的少年是哪一株植物

那个面容清秀的少年

先锋的箭簇    在风中摇响

我要祈祷多久才能听见春天的颂歌

沉迷这个世界  我注定无法回避

我亲爱的祖国书香脉脉

即便我比春天知道的少

忍着羞愧    我还是要把自己和盘交出

       赏析:通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是想回避世界的,但这个世界还是有些令人沉迷的东西。诗人运用一些看起来非常自然的意象,如“书房,猫,春天,少年”等,完成了超验性的自我指引。


       建筑性的隐喻、呓语似的坦白和略显湿润的情感密度历来是鲁橹诗歌的一个鲜明特色。此诗远看像一幅画,细品像一首歌曲,其实藏着的是一个诗人独有的芳香。诗人最后还是没有藏住,最后一句“忍着羞愧/我还是要把自己和盘交出”完全暴露了诗人最底层的心路。

  一张一弛,这也是此首诗歌一大特点。诗人没有被技巧与机心约束,大胆组合词语和整合内隐的时光。一个完整的诗性轮廓就这样突破性地呈现在大家眼前了。(掌上黄河)




蒜妹妹和小麻雀哥哥

水灵灵的蒜妹妹

清晨独自打开了门

我那春天的南风窗下

一角菜园开   

一角花园开

水灵灵的蒜妹妹

水灵灵的绿衣裳

一缕风来  又一缕

蒜妹妹跳起了孤独的舞

麻雀衔来越来越亮的天

清晨的光线贴在玻璃上

铁栏杆慢慢有温度了

麻雀梳理了自己褐色的羽毛

稳稳的站立在栏杆上

它像亲爱的勇敢的兄弟

守护在蒜妹妹的身边

一缕风来  又一缕

麻雀的羽毛在光中扇动

越长越高的蒜妹妹

羞答答的戴上一朵洁白的花

亲爱的小麻雀哥哥

你什么时候牵我的手走天涯

        赏析:这首诗歌明快、欢快、痛快,也悦人、动人、感人。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诗人无意于按照诗歌规定的模样或者自己惯常的模样出现。完全摒除了一般诗歌的粘性、模糊性和爆炸性,诗人以非常爽朗、鲜活和韵味的表达完成了“蒜妹妹”和“小麻雀哥哥”的故事。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直接取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双向叙述中也完成了自己的爱情意愿!那么,诗人又是如何高妙的完成了双向叙述呢?简单来说,诗人的自然化演绎了自然化的诗人。除此,语言的自然化也演绎了自然化的语言。在多重突破中,诗人的能量和语言的能量得以统一,一个既属于自己又属于大众的世界也得以统一。你不得不佩服诗人的蕙心兰质,你不得不学习诗人的精灵空灵!
(掌上黄河)



“什么样的激情,在黑夜里找上我们”
                              ——此语出自玛格丽特●杜拉斯《她说:毁灭》



原谅我在这世间知之甚少。

我以文字为屋。

只知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口。

看黑夜的光亮慢慢照亮门楣。

我只热爱了这一点光亮。

它使我内心的黑夜悄悄躲藏。

这是“什么样的激情,在黑夜里找上我们?”

黑夜里我的爱人会轻拍木门。

她的脚上镀上了星星的碎片。

她的额头沾上了蔷薇的花粉。

她叩响我的房门,缓缓的。

她身披月光,恍若梦境……

你就要沐浴在河流。

那些平静的岁月。

那些欢畅。那些激流和弯曲。

你所祈祷的,它们会一一来到。

我会迅猛地倒下。

像秋叶飘进溪流。

我会来不及倒下。

像你的手停在空中。

我就要在晨晖中消失。

你看到我的消失。

如同看到我的来到。

你不会一无所获。

看那:你的手中擎着露珠和焰火。

我们在时间里绽放。


犹如河流止于海洋。

犹如星星冥于天堂。

        赏析:沉思、静美,读来令人口齿噙香的诗作。我坚持认为好的作品是经久不衰,无管时代与流派如何划分和改革,令你在任何时候读起来都能发现它不同的美。就如泰戈尔,穆旦的诗歌,你今天读起来仍然不会觉得他们是过时的,这是诗歌作品最应该具有最不应该丢失的根本特质与诗思。此作亦是。



  作者说“原谅我在这世间知之甚少。/我以文字为屋。/只知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口。/看黑夜的光亮慢慢照亮门楣。”

  作者说“你就要沐浴在河流。/那些平静的岁月。/那些欢畅。那些激流和弯曲。/你所祈祷的,它们会一一来到。”

  作者又说“我会迅猛地倒下。/像秋叶飘进溪流。/我会来不及倒下。/像你的手停在空中。/我就要在晨晖中消失。/你看到我的消失。/如同看到我的来到。”

  作者还说“你不会一无所获。/看那:你的手中擎着露珠和焰火。”

  “知之甚少”是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和对世界的敬畏和求知,而将文字作为自己精神屋宇的所在,将其间的沉浸和渴求视作“黑夜里的光亮”。诗中的“你”“我”“她”是有意识的人物具象分化和对立,才有最后众人的重合之“我们”。无论是作者对另一位作者的阅读还是我们此际对作者的阅读,读者都已身居其间,与作者融为一体,场景置换中深陷其中的种种共知共感,“你看到我的消失/如同看到我的来到”是虚实之间的互换,从身体意识到心灵意识的“无”和“有”。

  而露珠和焰火是什么?是因阅读和书写而获知的清澈之泉和烁亮的思绪火花。因而才会合理到达后面的“我们在时间里绽放。/犹如河流止于海洋。/犹如星星冥于天堂。”由此我们看到了心灵觉醒的全新价值观念,以及对人性抒情的深化。再回到主题《阅读的大雪》雪所代表的是覆盖、洗涤和重现。由阅读所涵盖的过程,剥离出清洁静美的深心。虽然诗写的方式可能有悖潮流的,但温情款款的言述方式带给我们的阅读美,以及感染和启示并不会因此而逊色。(苏瞳)

 
夕 照 寺
        寺在左安门内板桥,地址至为幽僻,寺旁有居民三五家。每当日光西转,炊烟高升时,被晚日映着丹色,缕缕不绝,与庙墙相映,至为美观。           ——《旧京寺坛考据》

夕照。寺。



天上人间的两个物件。

一个是太阳的迟暮。

一个是经卷的灰尘。

相濡以沫。从出生到继续生。

只是这样一直照耀着。

只是你有时能见。

有时不能。

夕照。寺。

天上人间的两件神器。

一个是大光明的最后发言。

一个是大思想的经典总结。

彼此挂念。从出生到继续生。

只是这样一直吟诵着。

只是你有时能听见。

有时不能。

夕照。寺。

夕照寺。 

见证并享受这一切。

        《夕照寺》导读:读2009年第1期《人民文学》,翻到155页时,女诗人鲁橹的诗歌《夕照寺》,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诗感,过目难忘。


  《夕照寺》是一首仅有19行的小诗。诗人在诗前引《旧京寺坛考据》中语说,“寺在左安门内板桥,地址至为幽僻,寺旁有居民三五家。每当日光西转,炊烟高升时,被晚日映着丹色,缕缕不绝,与庙墙相映,至为美观。”的确,在北京的众多寺院中,夕照寺是相当美的,其名字也是最富有诗意的。

  《夕照寺》一诗情味隽永、意境深远。诗共四节。

  一、二节诗的前半部分,诗人运用如椽大笔,点绘了一幅苍凉、悠远的夕照与寺的图画。

  第一节诗前半部分:“夕照。寺。”夕阳将柔和的光洒在大地上,给古寺及周围的景物披上了金色的外衣,这样的氛围是十分浪漫的。然而诗人不是简单的欣赏,而是深层次的思考,用了比喻句“天上人间的两个物件。/一个是太阳的迟暮。/一个是经卷的灰尘。”“夕照”,是天上的物件,是太阳的迟暮;“寺”,是人间的物件,是经卷的灰尘。比喻新颖,令人叫绝,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禅意。

  第二节诗前半部分:诗人将诗意推进一步。“夕照”与“寺”,不仅是“天上人间的两个物件”,而且是“天上人间的两件神器”。“夕照”与“寺”,是十分尊贵而神圣的,是“神器”。“神器”到何种程度:“夕照”是“大光明的最后发言”,“寺”是“大思想的经典总结”。

  一、二节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采取议论手法,指出了“夕照”与“寺”的局限与困惑,感伤与失落。

  第一节诗后半部分:“只是这样一直照耀着”、“只是这样一直吟诵着”,“从出生到继续生”,表面上是在写“夕照”、“寺”,实际上是以“夕照”、“寺”喻人生。试想:大千世界,有多少青梅竹马,直至终老,以及再生,其间的“相濡以沫”、“彼此挂念”,令人向往与感动。然而,世事难料,人生有涯,力量有限,当“你有时能见/有时不能”、“你有时能听见/有时不能”的事情发生后,你就会明白,天长地久是一件多么不可求的事情,“相濡以沫”、“彼此挂念”,是一种多么玄妙多么脆弱的东西,包含了多少感叹与无奈。

  最后二节诗将“夕照”和“寺”进行了画意般的诠释,同时把“夕照寺”喻为一个历经沧桑的长生不老者。“夕照。寺。/夕照寺。//见证并享受这一切。”在历史的时空里,大自然,是永恒的;美,是永恒的。大自然创造美,也欣赏美。与大自然相比,个体的人生显得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短暂。时光悠悠,岁月沧桑。这“夕照”和“寺”,不但衬托出了大地的苍凉,而且揭示了天地的旷远,诗人看到“夕照”下的“寺”时的种种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整首诗意象苍凉、朴拙,富有质感。一、二节诗对仗,兼用叙议结合、诗意互用的手法,景物的叙述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有效地扩展了诗歌的思想深度和广度,让读者思索与回味不已(尹才干)

           作者简介:鲁橹,女。70年代初生于湘北一个小镇。80年代末习诗。90年代初在《人民文学》《诗刊》等刊发过一些诗。现居北京,作一学生类杂志主编。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