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同

主题: 【洞庭夜话】如鲠在喉话“鱼刺”

  • 花~hana
楼主回复
论坛管理员论坛管理员
  • 阅读:1376
  • 回复:0
  • 发表于:2014/7/10 14:22:40
  • 来自:湖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容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如鲠在喉话“鱼刺”

张治明

 

年初,我在《华容文艺》编辑部看到了孙慈福先生的短篇小说《鱼刺》,故事情节不但吸引了我,而且触到了我内心的伤痛。这的确是篇好小说,我决定发“头条”。这篇小说也受到《岳阳文学》的青睐,以题为《卡刺》在今年第一期刊发。

写小说就是编故事。故事有情节,有人物,有事件,有场景。如何把这些要素编织为流畅、浑然的艺术作品,让读者沾上手就放不下,这就要看作者的叙事功力了。叙事功力表现在结构技巧和语言技巧。我不能不说孙慈福深谙这种技巧,并运用在他的作品里。《鱼刺》可见一斑。

凡属吃鱼的人,都知道被鱼刺卡着后难受的滋味。“丁点儿鱼刺,原本不算什么,只是卡得太刁——堵在舌头根的正中心——一个上不上、下不下无法回避的位置。”短短一句话,不仅紧紧抠住人们对“肉中刺”的厌恶和痛恨,也为取出鱼刺的艰难埋下了伏笔。

被鱼刺卡着的不是别人,而是主人翁老中医刘柯,虽属“强强相遇”,但刘柯即便“掏出了多年积攒的真本事”,也没能把它弄出来;“他不能再等了,决意放下架子找西医帮忙”;本院的医生没办法,又到省城大医院寻求“高科技”的帮助。万般无奈,他只好用止血钳把舌头“弹”得血肉模糊,才把鱼刺弄出来了。小说的主线,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冲击着读者的视觉,让人欲罢不能。

如果小说仅仅只为描写鱼刺,不单苍白也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作者在描述刘柯被鱼刺卡了后,接着写了这样一段话:“湖边长大的人,大多是吃鱼虾的高手,一条满身细刺的红烧鲫鱼,从这边口角里送进去,整鱼骨架顺着嘴唇,像梭子从那边口角里溜出来。”巧妙地引出了《鱼刺》的副线:吃鱼高手刘柯只所以被鱼刺卡着,是因为爱人易兰兰的养老保险。是因为“张晓峰似乎有了醉意,端着酒杯喝了一半,酒杯晃晃荡荡,重新放在了桌子上。他沉默了那么几分钟,话也偏了方向……”刘柯蓦然听到张晓峰偏了方向的话,才被已理出来的丁点儿鱼刺卡住。

其实,这偏了方向的话,已预示易兰兰养老保险的事也被“丁点儿鱼刺”卡住了。国家有政策,上面有主管局又能怎样呢?“再小的人物怎么了,经办人就有实权”,就因为张晓峰掌握这丁点儿“实权”,刘柯夫妇费尽了周折,养老保险仍然杳无音讯。张晓峰就是这件事中不起眼的“丁点儿鱼刺”。作者以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种不同性质的“鱼刺”,匠心独到地揭示出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孙慈福很注重语言的运用和提炼。一句普通的话,从他的笔下流出来,总会讲得出彩。《鱼刺》中,刘柯拔出鱼刺后有这样一段描述:

“看看!谁说没有鱼刺?足有半公分!”

易兰兰接过止血钳的时候,全身还有颤抖。颤抖的她倏地跑进客厅,结结巴巴对刘柯的父母说:“爹。娘。这……这……根鱼刺折磨您儿子二十多天了,他担心二老着急,硬没吭一声!”

爹说:“孝子!两口子都是孝子!”

娘忍不住了,不知不觉弄出一脸的泪水,边擦边说:“他小时候就霸蛮,小时候就霸蛮哩!”

四个人每人说了一句话,不但突显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更重要地是揭示了他们内心的亲情和情感变化。被鱼刺整整折磨了近一个月,却被本院医生乃至“高科技”否认的刘柯,不服啊。他要宣泄!易兰兰这句话表达了对丈夫的疼爱,至于一直折磨她的养老保险,仍“没吭声”。爹、娘的话虽是对儿子的褒奖,其实是强忍内心的伤痛。四个人的话虽不多,却催人泪下。

孙慈福是一位老中医,我曾多次请他为我的亲友治病,每次手到病除。他以一个医生的眼光,观察人生;以现实主义的如椽之笔探视社会。他的文学创作的风格路子也没离开医生的务实精神。小说虽说是故事,其实都是虚构。正如作者在《自跋》中所说:“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绝不是闭门杜撰,而是把已发生的故事和原型人物文学化。”只有这样,文学作品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鱼刺》感染了我,也触到我内心的隐痛。去年,我姨妈也因养老保险的事找过我,开始,我还以为很容易,后来,我费了许多周折也没有办成。原因也因我如“鱼刺”里的刘柯一样不懂世事,不懂得用钱铺路。姨妈口里不说,心里可能还在怪我。此事,我至今如鲠在喉。

贪腐普遍存在于古今中外的社会之中,也是当今我们兴国之路中突显出的瑕疵,请客送礼似乎成了办事的潜规则,像张晓峰之流也不乏其人。锋利的鱼刺只是扎在人的身体内,但贪腐这根“鱼刺”却扎在人民的心里。孙慈福的《鱼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反腐的好小说。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