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同

主题: 【散文欣赏】白发刘家翁媪

  • 花~hana
楼主回复
论坛管理员论坛管理员
  • 阅读:3130
  • 回复:0
  • 发表于:2014/7/11 10:15:30
  • 来自:湖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容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白发刘家翁媪

蔡先林

校门旁,一边是学校商店,一边是教工宿舍楼。

刘爹和他老伴就住在与商店相对的一楼。老人家是地道的农民,住在村里的土砖房垮了,加上年岁大了,当老师的儿子把两老接到了自己的单位。从此学校的所有师生和接送孩子的家长总能看到两位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相依相随的身影。两老经常安静地坐在校门旁,默默地迎来送往,听孩子们的嬉闹声,歌声,还有朗朗的读书声。a儿子是教数学的,两老也常将自己的座椅摆弄“几何”:有时两椅并排,二老右臂傍左臂地坐着;有时一前一后,后面的伏在前面的靠背上打个盹儿,有时又对坐着,择择菜,间或看看对方,说笑几句。夏日,就在门前浓郁如盖的雪松、香樟下纳凉,两头白发任清风抚摸。冬阳暖照时,就在墙根下眯着眼尽情享受阳光,安详地倾听来自对方的古老的心跳。有时听到他们不知絮说着什么,也许是陈芝麻烂谷子,也许是柴米油盐茶,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辛弃疾的诗句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两老没上过一天学堂,就知道扁担倒下是个“一”字。但是,刘爹是村里有名的“瞎眼睛光棍”,记性好,嘴皮子利索,有副好嗓门,再加上为人热情,喜言语,不管和谁在一起,总有话说,特别是有讲不完的故事。什么三国啦、罗成显魂啦、罗通扫北啦、薛仁贵征东啦……书中的人物姓甚名谁,故事发生在何时何地,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人物的神态举止、嬉笑怒骂无不绘声绘色,栩栩如生。但是否与书上完全相符,谁也不会去质疑和考证,只觉得有趣就津津乐道。树荫下墙根下,三五人围在老人身边听故事是常有的事。当然,最得天独厚也最忠实的听众非他老伴刘大娘莫属了。刘爹的故事也许讲了一辈子(因为我儿时就缠在他的膝下听过)。但刘大娘总是听得那么专注,不知是一直没有记住,还是常听常新,总是百听不厌。

两位老人除了在外面坐坐,看看热闹,说说话,就是在家看看电视。两老总是情侣似的倚靠在电视机前看些似懂非懂的节目。有次将遥控器按到了拳击比赛,“哎呀,伢儿的爹,他们为么事不要命的打呢?”大娘问。“亦说呢,只怕打死气了,你看被那个劝架的拉开了又打”。儿子说,那是比赛。”哦,比赛,冇么子比了,还比打架?”老人愤愤地说。他俩也偶尔到集市逛逛,到田边地头走走,无论在哪,总是秤不离砣,砣不离秤。人们无不羡慕地说:他们两个前世修得好啊!

刘爹是位无师自通的竹篾好手。前几年老人还比较硬朗,经常和老伴到离校五六里的老家砍几根楠竹,捆扎好后,刘爹抬兜筒,老伴抬巅尖,晃晃悠悠,走走歇歇抬到学校,织些竹篮、箢箕之类换点零花钱,也为邻居和周边的村民义务帮些忙。那时经常有师生和接送孩子的家长一边欣赏他的竹篾技术,一边听他天南地北的讲故事。很多人顾得说话来忘记了手中的活儿。刘爹却能干活说话两不误。说着说着“咔嚓”一声,碗口粗的楠竹不偏不倚地分成了两半,说着说着手中的竹片变成了又细又匀的“拉面”。织筐打篓时,更让你眼花缭乱,细而长的“拉面”在一双老手的拨弄下,像在穿梭又像在跳舞,做出的篾器又紧扎又美观。记得那年他八十大寿,我为他作了副寿联:“舞刀弄竹匠心独运,谈古论今笑口常开”。他听了就哈哈大笑:作得好啊!老伴也附和着说:蛮合适呢。

其实,两老的儿媳很孝顺,多次对他们说,不要做这些体力活了,保证你们有吃有穿有用。这点两老完全相信,但劳动惯了,闲不住。二老都是打着赤脚饿着肚子长大的,都是从苦难中挣扎过来的。刘爹在青壮年时代,原配妻子和一对儿女相继病逝,原本贫困却温馨的家庭只剩下了孤身一人。与现在的老伴成家后,先后生下了三男五女,可不幸的是,到老来,只有一男一女为他们养老送终。谁能言尽这对患难夫妻的灵与肉所遭受的种种磨难与煎熬?谁能体味他们的种种苦痛与辛酸?但我似乎能看到他们在生活的泥沼中一路搀扶不离不弃的身影,似乎能听到他们在凄风苦雨中哽咽而温存的相互安慰。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国人民吃食堂,饿肚子,刘爹饭量大,农活重,更是经不住饿。有天晚上饿醒了,潜入食堂摸到一碗猪油躲进厕所喝光了。没有不透风的墙,刘爹被罚三天不吃饭,可活照样要做。刘大娘把本不够填饱肚子的一碗饭分一多半给刘爹,刘爹不肯吃,强装笑脸说:我喝了猪油,能撑几天。大娘流着泪说,你不吃我也不吃,要饿一起饿。刘爹只好依了,但坚持一碗饭平分。每当忆及此事,老人总是喟然长叹一声,将难以言喻的目光投向老伴,是伤感?是愧疚?抑或感激?而刘大娘却总是那么平静,也从未提起这半碗米饭的故事。这不免让我想到周围有些人,给了别人好处总是念叨一辈子,受了别人恩惠却总是健忘,这不能不说是做人的品格与境界呢。

两老十分珍爱对方,以至让有些人觉得过于夸张。有次刘大娘头晕、呕吐,刘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没等刚下课的儿子到家,就高声叫道:不得了啊,天快塌下来了!儿子大惊:“怎么回事?”“你娘只怕快不行了,还不去叫医生!”儿子很快叫来了医生。说,是感冒了呢。还有一次,刘大娘忧郁地告诉我们,刘爹个把星期没沾一粒米了呢。我们几个老师都很感意外,只知道这些天老人没出来讲故事,听他儿子说是扁桃体发炎了,怎么就快不行了呢,我们赶快去看望。却看到老人正躺在躺椅上看电视。“刘爹,听说您个把星期没沾一粒米了?”“是啊,喉咙痛得不得了,只能吃点面条喝二两酒呢”。——哦,原来如此。

两老十分珍爱对方的身体,也十分珍惜对方的感情。我是两位老人看着长大的,老人也是我看着变老的。我从未见两老吵过架,即使偶尔争论几句,一会儿也就烟消云散,从不记恨赌气。如果邻里有家庭不和,刘爹便主动上门调解。他常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同枕眠,千年的缘分要珍惜哦,夫妻间有么子解不开的结呢?他还现身说法,你看我和伢儿他娘,从来冇有红过脸,是我们都冇有说错话做错事吗,不是的,牙齿和舌头也有磕碰的时候,是我们能够互相理解和包容。人心都是肉长的,放了盐都应该晓得咸淡。我还记得他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某人因邻居做屋占了他三尺土地,他修书一封给在京城做官的哥哥,可哥哥的回信是: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老人家正是因为懂得人情的咸淡、生活的咸淡,又有宽容的胸襟,才获得了一辈子的爱情,也获得了邻里的尊重。

老人来学校之前,和我的父辈做了六七十年的邻居,我们两家共一条屋檐沟,从未争吵过,遇到了困难,都互相帮忙。去年两老有时都还拄着拐杖去看望我母亲,现在要走五六里实在为难了,可还坚持要让儿子去代劳。我每次回去,母亲总是要我给两老带点园子里的蔬菜去,而每次带去后,老人总是感谢得不得了,总是说,你娘也七八十岁了,她种的菜我们怎么吃得下啊。我想,一点蔬菜根本不值什么,两老也并不稀罕,他们看重的是一份情啊!

两老生活在美丽的校园里,生活在浓浓的亲情里、生活在朴素的乡情里、生活在不老的爱情里,好啊!让我给您献上一支歌吧:

《最浪漫的事》

背靠着背坐在地毯上

 听听音乐聊聊愿望 

  ……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 
    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