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同

主题: 【洞庭夜话】漫卷诗文韵味长——赏读朱开见的诗

  • 花~hana
楼主回复
论坛管理员论坛管理员
  • 阅读:3139
  • 回复:0
  • 发表于:2014/9/17 15:39:00
  • 来自:湖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容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漫卷诗文韵味长

——赏读朱开见的诗

蔡定炳

朱开见曾经是我的隔壁弟子,一直以来他都把我当做他的老师,而且恭而敬之,几十年如一日,弄得我很不好意思。他说曾经到我所教的班级听过我的课,一日为师终身为师也。日子一久,我也渐渐地习惯了他对我的称呼和态度。昔日师生今日友,在几十年的交往,特别是在文学的交往中,我们心灵相通趣味相投。他一有诗文总第一个发给我,谦虚的说让我指正。他的好多诗文,我都是第一个读者。在好多个静夜,在督促我的学生们安静入眠后,我才可能坐下来吸一支烟,啜一杯茶,然后打开“江边苇”的空间,欣赏他的新作。夜,静静的,应时的昆虫发出的天籁恰好成了朱开见诗文的伴奏。有好多时候,我在朱开见的诗文里流连忘返,有时竟不知东方之既白。他的诗文带着浓厚的水乡特色和国画风格,他像一位国画大师,在不经意间的轻轻勾勒就是一幅湖乡小品抑或山水长幅。诗文里的一草一木都葳蕤芬芳,清新着我的呼吸。诗中的纤纤杨柳,苍苍蒹葭,岸芷町蓝,春花秋月,是我奢侈的精神滋养。我在他所描画的唯美意境里愉快的旅行,像一位翩翩仙子在皓月花香里衣袂飘飘,精鹜八极,神游万仞,,上穷碧落,下临无地,倏忽东西。说得夸张点,真有点孔圣人闻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

朱开见现在虽然头上有了许多头衔,虽然他当过农技员、编辑、记者、四星级宾馆的副总,但是他的原始的身份依然是个农民。为了生计,为了养活妻儿老小,他还在从乡村到城市,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地奔忙甚至漂泊。在他的意识深处,有着与生俱来的民本情怀和悲天悯人的大慈大德。对于和他一样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他的诗文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与关注。他的诗常常让我感动,甚至潸然泪下。他为农民工刘继友的不幸工难写诗长哭,他为农民诗人曹利华的艰辛写诗抚慰,设身处地地猜想一个雨天带给曹利华的所得与所失,喜悦与愁苦。年关将近,外出打工的农民兄弟能否启程踏上回乡的路,能否与家人过一个祥和的春节,享受短暂的天伦之乐,他以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理与口吻为此而歌而吟。他写的歌词由知名作曲家郑冷横慧眼识珠主动谱曲,《爸爸妈妈,好想你们回家》因此从白山黑水而唱响于大江南北。

朱开见高而瘦长,也许由于年轻时的农村劳作,沉重的负荷压得他的背微微有些驼,因为学生时代的好学苦读,他的眼睛近视,戴一幅金边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儒雅翩翩。他的心细腻,他的眼犀利,在他的生活中因为他的学识与联想,一些在旁人看起来微不足道不屑一顾的人或物,总能引起他的多愁善感。他的诗文风格时而纤弱婉约,时而高亢豪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兼而有之。她的学养深厚,尤其于传统文学独具慧根。他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里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也继承了古代诗人们的操守美德,他的诗因而具有一种古典的意象之美和含蓄之美。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和客观的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由于历史文化积淀,还有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制约规定,某客观事物便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成为特殊意象。诗人借助特殊意象可迅速引起读者共鸣,达到造境之目的。在《舵杆洲,看洞庭》中,他用跳跃着的诗句极呈洞庭湖之美,引领读者触摸那柔柔的油油的水草、那清清的飘飘的杨柳、那绿绿的密密的芷兰、那片片的摇摇的芦苇、那蓝蓝的荡漾的湖水,这些物象足以让读者陶醉其间,足以让读者的心灵来一次静修的瑜伽。洞庭湖美则美矣,然而随着过度的开发,人为的破坏,洞庭湖已是风光不再,“渔歌暗哑了”,“云帆远去了”,让人遗憾,让人唏嘘。在《三江口,在等你》一诗中,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万顷苇塘、一江春水、满湖涛声,十万亩春风,等待你的有野芹、藜蒿、町兰、益母草,还有“水中央一抹浅浅的笑”。这些物事和景象,吸引着你,你还能安然坐卧而不去赴三江口之约吗?在《秋天的路上》,一路行去,诗人像一位魔法师,在你面前依次展出橙黄的橘子、粗壮的甘蔗、蓝蓝的天空、白白的流云、缕缕的炊烟,满场的麻雀、如火的枫叶,采菊的女子、山间的樵夫。让你感受到秋天乡村的丰腴、喜悦和温馨。丽江是云南的古城,是著名的风景胜地,诗人去了丽江,也醉在丽江,醉在丽江清清的小河里,醉在丽江酽酽的风情里,醉在丽江晕晕的灯火里,醉在丽江的小桥流水里。几种物象构成了鲜明的意象,写出了古城丽江的古朴,清新和美不胜收。在《夜游七里山塘》中,诗人写道:“浣衣的女子是不是在石砌的码头回望摇橹的少年;风流的才子是不是蘸着一河墨汁在折扇上作画题诗”。多么古典,多么唯美,又是多么饶有情趣啊。

读朱开见的诗,我常常被他出奇的联想巧妙的比喻所折服。比喻是一种基于联想,抓住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比喻用的恰当,能给文章增色添彩。当代文学家秦牧曾经说过:“美丽的比喻简直就是一朵朵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会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先像是一种什么化学剂,把它投入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朱开见是深得比喻之妙的高手。他在《蝌蚪》一诗中先把蝌蚪比喻成一个个逗号,“在故乡的书页里分行成诗”,隔开一垄垄油菜花,一片片豌豆花,一架架黄瓜苗。还把蝌蚪比成“一滴滴酽酽的墨”,“把故乡染成一幅写意山水,挂在游子的心灵客厅”。这些比喻真实生动而逼真,活泼而贴切,形象而趣味横生,既写出了故乡之美,又写出了故乡之思。在他系列的记游诗里,他把张谷英村比喻成“一页页泛黄的张氏家乘”,把梅池比作“一位与世无争的高士”。在《萤火》一诗里把萤火比作小灯,进而运用通感抑或反衬,“将黑夜照得更黑”,真可谓神乎其笔,让人联想到古诗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来。像这样的比喻在朱开见的诗文中可谓俯拾即是,琳琅满目。

 读朱开见的诗,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那浓郁的诗情。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优秀的诗文都是情感传播的载体,是人类情感的结晶。读者只有把其中的情感读出来,才能真正领悟诗文的潜在含义。朱开见曾经在他的第一部诗集《倾听渔歌》里这样写道:“故乡,成为我心中永远的情节!故乡,成为了我吟唱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我的诗歌吹着江边的风,长着如烟的柳,飞着南归的雁......借诗歌表达对故乡深情的眷恋,表达对所爱的人的深切的思念。我的诗歌充满了眷恋和怀想,充满了迷茫和向往,充满了艰辛和追寻。”的确如此,他的诗歌无有半点无病呻吟,无有半点矫揉造作。他的诗所抒发的是地地道道的赤子情怀。在《生命中的那些雨水》里,诗人借雨天而怀想,臆想出一组组生活画面,在这些画面里诗人回忆甜美的爱情,回忆慈爱的奶奶,感恩辛劳的母亲,怀念亲爱的朋友,感情质朴,感人肺腑。在《独坐洞庭》一诗中,诗人面湖而坐追古思今,抒写自己的孤独寂寞,但是诗歌的格调是高昂的,在诗人的人生感怀里,表现出在艰难与困境面前的豁达与乐观,表现出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古贤情怀,让人怦然心动。在《被一颗呼啸的子弹命中的乡愁》里,诗人极尽铺陈排比,对故乡的思念是刻骨銘心,对亲人的关怀无以报答的歉疚是深诚的。在《冬天,也是一个温暖的季节》,抒发出自己在严酷的生存环境里的积极乐观的心绪。冬天之所以不冷,是因为在诗人心中,永远有一个春天。诗人借傲雪的梅花自况,表达的是自己不屈不挠的奋斗追求。在《入冬的第一场雪》中,诗人高喊着“从冬天向春天出发”,在求职与谋生的坎坷道路上踏响了自己跫跫的足音。让我感动的还有《当一曲音乐弥漫》,诗人在音乐中思念自己的爱人,这种思念是从白天到黑夜无间断的,对爱着的人体贴入微,为爱着的人弹琴,为熟睡的爱人拉被角,对爱憧憬着,渴望着,祝福着“龙凤呈祥”。多么纯美的爱情啊,多么动人的爱情呀,直教人“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

朱开见的诗韵味悠长,怎么褒扬赞美都不过分,读他的新诗委实是一种高雅的享受。他的第二本诗文集就要付梓出版了,这真是一件文坛幸事!我以为新诗、自由诗能写得像朱开见这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我祝愿朱开见能够凭借他的诗歌走得更远更好,也期待着他的新诗能一次次让我齿颊留香。

2014年仲夏于寓所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